首页>资讯 > >正文

灵川县2023年农作物病虫情报第8期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传毒介体的水稻病毒病。该病秧苗期和分蘖期最易感染,具隐蔽性和暴发性,一旦暴发流行极难控制,发病田块一般损失率在5%~20%,严重时损失高达60%~90%。

我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以中稻最重,其次为晚稻,早稻发生较轻。近年来,我县中稻播期不一,为稻飞虱发生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桥梁作用,增大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几率,加大了防治难度。

今年3月10日灯下始见白背飞虱,属偏早年份。依据测报灯下白背飞虱迁入情况及往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等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加重。各乡镇要注意抓好晚插早稻及中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工作。


(资料图片)

防控措施:

采取“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 重点抓好中稻秧苗、早稻分蘖期的稻飞虱防治,从而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

1.选用抗(耐)病品种。尚未购买中稻、晚稻种子的农户,可因地制宜选购抗(耐)病的高产优质品种,避免种植往年发病重的品种。

2.药剂拌种处理。中稻播种前可选用噻虫嗪(锐胜)、丁硫克百威(拌得乐)、吡虫啉或吡蚜酮等药剂拌种,控制稻飞虱为害,从而减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3.提倡使用防虫网育秧。中稻采用20~40目防虫网育秧,阻断白背飞虱传毒,培育无病壮秧。

4.抓好两个关键时期稻飞虱防治。一是秧田期,视稻飞虱发生情况每隔7~10天防治1次稻飞虱,移栽前2-3天喷一次“送嫁药”。二是本田前期(水稻分蘖至幼穗分化),视稻飞虱发生情况每隔7~10天防治一次。可选用吡蚜酮、烯啶·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噻嗪酮、烯啶虫胺等药剂,采取速效和长效性结合,配合喷施抗病毒剂(如氨基寡糖素或香菇多糖)+调节剂(如芸苔素内脂)。

5.及时拔除病株。移栽时剔除病株,大田发现病株及拔除,清除的病株可踩入泥中,缺苗严重的可从健丛掰蘖补苗。

6.抓好田间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科学管水,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虫能力。

标签:

相关阅读